第二十三章 車中女子
關燈
小
中
大
李汲辭別了郁泠和不空三藏出來,轉頭便去找沈沈。
聖善寺占地面積很廣,僧侶眾多,僧房更多——因為連年戰亂,或跑或死了將近四成的和尚,故而空出來不少房舍——然而昨日白晝便擁進來十數戶官宦、富賈,連家眷帶仆從不下五百人,然後陸續有附近百姓也跑來避難,到了晚間,李汲又領進來好幾百……因而大多數都只能在廊下露宿。
李汲一路行來,滿眼所見,男男女女,全都是避禍之人,就中有幾個面熟的宮人、閹宦,見了李汲,本想招呼,向他打問些外界情形——昨夜全靠這個安知禮浴血奮戰,繼而又引來了郁百萬家人,才將我等救出生天啊,必定消息靈通——但才湊近,卻全都面露愕然之色,轉過頭去就趕緊躲了。
李汲不禁詫異,心說我不過換了身衣服而已啊,難道是昨夜廝殺,面上還有血跡,所以瞧著駭人麽?不能,我吃完午飯後特意洗過臉了……
遠遠的,見一肥碩身影,貌似是龐掌饎……這回不必她躲李汲,李汲先緊著躲她,匆忙提袖子一遮面孔,疾步而過。
據郁泠所說,楊司饎和沈妃都住在寺院另一頭的僧房之中,李汲匆匆跑去,見有兩名郁氏仆役守在門口,便即端立門外,高聲報名請見。
屋內穿來楊司饎略顯蒼老的聲音:“進來吧。”
仆役打開門,放李汲入內,在其身後,旋又將門扇給闔上了。這間僧房並不算大,一目便可盡觀,只見楊司饎端端正正靠壁跪坐,沈妃則占據了屋中最敞亮的位置,扶案倚在窗下,擡首眺望著窗外。
楊司饎註目李汲,表情頗有些愕然,但隨即卻又釋然了,說:“你果然不是宦者……”
李汲聽了這話,才想起來擡手摸摸下巴,只覺有些毛糙——對了,今天起身後沒刮胡子。怪不得外面那些人都用奇怪的眼神望我,才欲招呼,便即躲了,大概是見到我唇下、頜下發青,懷疑只是相貌酷肖之人吧。
於是先對楊司饎笑笑,便即朝向沈妃,叉手行禮。沈妃緩緩轉過頭來,擡一擡手:“不必多禮,請坐——掖庭之中,不敢暢談,既得逃出,我正盼望你來,說說廣平王和奉節郡王的狀況呢。他們見在何處,可都還康健嗎?”
李汲定睛一瞧,這沈氏的容貌與在司饎時已然大不相同了。一是換了身潔凈衣裳,頭發也梳理齊整,不再首如飛蓬;二是把面孔洗凈了,原本面頰上那一大塊胎記不翼而飛——應該不是隨便拿煤灰塗的,那樣很難長久瞞人,不知道是用了什麽秘法——還薄施了些脂粉。
此刻看來,此女容色稍嫌憔悴,卻不掩舊日艷麗,看上去也不甚老,估計頂多三十出頭罷了;雖然仍著粗服,儀態卻極雍容,果然有書香門第出身,並得嫁入皇家的貴婦人風韻啊。
李汲也不客氣,當即屈膝跪坐,然後就稟報沈妃:“兩位殿下都極康健。廣平王為兵馬元帥,統領十數萬大軍,最遲明日便可入城,自會來與殿下相會;至於奉節郡王,分別時還在雍縣,如今或已跟隨聖人,還駕西京去了吧……”
隨即說起自己和李適的交往,以及李適如何思念母親,如何哀懇祖父李亨,派自己前來洛陽尋找,等等……至於李俶有想過老婆嗎?李汲壓根兒就沒感受到,所以也不瞎編。
沈妃聽他說起兒子的音容笑貌,不禁感傷,珠淚瑩瑩而下,急忙轉過頭去,提袖擦拭。李汲得了此空,趁機請問:“阿措哪裏去了?她此來受何人指派,如何能夠與殿下相識啊?”
小丫頭究竟是怎麽跟沈妃搭上線的呢?李汲對此深表好奇。
沈妃得李汲所救,能夠生出掖庭,且即將與丈夫、兒子重逢,心中萬分欣悅,因而對這個小年輕頗感親近,諸事皆不隱瞞,便說:“阿措本名崔棄……”
李汲不禁暗道:果然是姓崔啊!
“……她與我也算是舊識了,不過……”略頓一頓,反問道:“此中情由,頗為曲折離奇,你可要聽麽?”
李汲連連點頭:“還請殿下開示。”
沈妃雙眸略略朝上一擡,開始回憶往昔:“這事啊,還要從開元二十五年說起……”
李汲略略心算,這開元二十五年麽,乃是……整整二十年前!不會吧,那小丫頭瞧著面嫩,難道竟然比我年歲還要大麽?!
“……那一年的秋季,西京發生了一樁大事,竟然有人潛入宮苑,盜走了不少的珍奇……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開元二十五年,那時候沈氏十一歲,尚且待字閨中。其父名叫沈易直,任官大理正,故此將老婆、孩子都從東都洛陽接到長安來住。
——沈氏家族雖出吳興,但先祖沈勰因為侯景之亂,早就北投中原了,先後仕官周、隋,最終落籍東都。
且說這一年的秋季,朝廷開科選士,普
天下的學子齊聚長安,市井之中,熱鬧倍於往常。就中有一個常州——今改晉陵郡——青年,熟讀典籍,志在明經,與沈氏乃通家之好,於是抵達長安後,便即投刺拜謁,寄住在沈易直的府上。
當時沈妃年紀還小,不到出嫁的年齡——一般情況下以十四五歲為始——故而家中管束不嚴,常有機會面見這位青年士人。據說此人容儀頗佳,體格強健,允文允武,而且滿腹經綸,沈易直考以典籍,竟不能難,就此得到了府中上下的一致好評。
此人亦自以為今科明經必中也。
要知道從開元初年開始,因為天子重詩賦,所以進士科日益顯耀,明經科逐漸衰微,加上世風走向浮華、頹靡,導致報考進士科的士人擠破了頭,報考明經科的卻寥寥無幾。但那位青年偏偏認定,唯有熟讀經典,才能以聖人之言治理好國家,乃專一致力於明經;且既負才學,競爭者又少,那豈有不中之理啊?
再者說了,沈易直為從三品大理正,也算高官顯宦了,則有他舉薦,又能增加一重保險。
所以沈易直要那青年好生呆在自家府中,溫習功課,那青年卻當耳旁風——反正我水平足夠了——既從東南偏遠之處,來到這京師繁華之地,自當飽覽市井風情,方不負今歲千裏北上啊。因而他三天兩頭偷跑出去閑逛,沈易直反覆規勸也不肯聽。
然而就在考期將近之時,禁中突然遭逢盜匪,被偷去了不少的奇珍異寶,而那青年,也整整一日一夜不曾歸府。等他回來後,整個人都仿佛失了魂似的,面如土色,體似篩糠,旋即打包行李,辭別沈易直,便直接出城返鄉去了。沈易直盤問緣由——究竟為了什麽,你竟然不打算科舉了——他卻三緘其口,終不肯言。
就此一去,再無相見之期,沈氏也逐漸將之拋在了腦後。誰想等她嫁入廣平王府,並且生下了李適,將近十五年之後,某次卻在其兄沈震口中,再度聽說了這個青年士人的消息。那回是歸家省親,沈震偶爾說起:“近日聽聞一樁奇事——殿下可還記得某人麽?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沈妃向李汲講述前情,李汲越聽越是迷糊,這故事不知道要怎樣才會關聯到阿措……啊不,崔棄哪?他尋一個空擋,插嘴詢問沈妃:“這士人姓名,殿下不能見告麽?”
這人究竟姓甚名誰啊?你其它事兒都說得很清楚,甚至於有些過於詳細了,偏偏不肯提起此人姓名,是何緣故?
沈妃微微一笑,卻不回答,只是自顧自說將下去——
“家兄對我說,前日崔少尹過府,竟說識得此人,曾相逢於蜀中也……”
沈妃沒解釋,但李汲估摸著,所言“崔少尹”就是指的崔光遠,因為那家夥曾經做過唐安郡(蜀州)治唐安縣令,便在此任上,抱緊了楊國忠的粗腿,從而一路升遷,最終得為京兆少尹。三年前叛亂爆發之時,崔光遠恰好出使吐蕃,歸來不久,便逢上皇棄都而逃,行前升其為京兆尹,把個爛攤子交到了他的手上……
當日沈震轉述崔光遠的話,說崔光遠素來喜歡結交江湖異人,曾在唐安令任上,有一青年來投,展示技藝,能飛檐走壁,輕捷有若飛鳥,便以厚禮養在府中。其後不久,又有一名吳中士人過蜀,與同輩共受崔光遠的宴請。酒席宴間,崔光遠請其所豢異人獻技娛賓,將次到那擅長輕功之人,吳中士人見而大驚,私語崔光遠說:“此巨盜也!”
於是崔光遠便設計擒下此人,詳加審問,並使與吳中士人對質。
沈妃當日聽其兄說到這裏,便問:“所言吳中士人,便是昔日曾寄住我家的某人吧。”
沈震笑雲:“殿下心思機敏——正是某人啊!”
東一個青年,西一個士人,全都不說名字,聽得李汲暈頭轉向的,只能在心裏先給他們起個代號,免得聽岔了。沈氏通家之好,那個曾經打算考取明經科的士人,不如叫他“某人”;而崔光遠豢養那個會使輕功的,則不防就叫“巨盜”好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原來某人昔在長安,寄住沈府,等待科舉,他也不打算再多覆習了,就成天跑去各坊閑逛。某日於街中見二少年,身著麻布大衫,趨近作揖,態度非常恭敬。但某人仔細打量,卻毫無印象,詢問之下,果然是認錯了人。
數日之後,又再遭遇這二少年,對他說:“前日認差,不意再得相逢,這也是緣分吧。今日我等宴客,卻缺一位陪賓,不如請先生同往,也可聊表我等的歉意。”反覆懇請,某人無奈,隨之而行,經過數座裏坊,最終抵達東市內一家非常隱秘、清幽的雅舍。
早有數名少年在內迎候,與此前二人相同,都是二十歲上下。便即引某人入座,珍饈百味,遍陳於前。其後諸少年屢屢出門觀望,似候嘉賓,一直等到午後,才說:“來矣。”
於是簇擁著一輛鈿車,直入院中,來到堂前,珠簾一卷,出來一名白衣女子,看似十七八歲年紀,梳著婦人之髻,身段極為裊娜,容貌也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聖善寺占地面積很廣,僧侶眾多,僧房更多——因為連年戰亂,或跑或死了將近四成的和尚,故而空出來不少房舍——然而昨日白晝便擁進來十數戶官宦、富賈,連家眷帶仆從不下五百人,然後陸續有附近百姓也跑來避難,到了晚間,李汲又領進來好幾百……因而大多數都只能在廊下露宿。
李汲一路行來,滿眼所見,男男女女,全都是避禍之人,就中有幾個面熟的宮人、閹宦,見了李汲,本想招呼,向他打問些外界情形——昨夜全靠這個安知禮浴血奮戰,繼而又引來了郁百萬家人,才將我等救出生天啊,必定消息靈通——但才湊近,卻全都面露愕然之色,轉過頭去就趕緊躲了。
李汲不禁詫異,心說我不過換了身衣服而已啊,難道是昨夜廝殺,面上還有血跡,所以瞧著駭人麽?不能,我吃完午飯後特意洗過臉了……
遠遠的,見一肥碩身影,貌似是龐掌饎……這回不必她躲李汲,李汲先緊著躲她,匆忙提袖子一遮面孔,疾步而過。
據郁泠所說,楊司饎和沈妃都住在寺院另一頭的僧房之中,李汲匆匆跑去,見有兩名郁氏仆役守在門口,便即端立門外,高聲報名請見。
屋內穿來楊司饎略顯蒼老的聲音:“進來吧。”
仆役打開門,放李汲入內,在其身後,旋又將門扇給闔上了。這間僧房並不算大,一目便可盡觀,只見楊司饎端端正正靠壁跪坐,沈妃則占據了屋中最敞亮的位置,扶案倚在窗下,擡首眺望著窗外。
楊司饎註目李汲,表情頗有些愕然,但隨即卻又釋然了,說:“你果然不是宦者……”
李汲聽了這話,才想起來擡手摸摸下巴,只覺有些毛糙——對了,今天起身後沒刮胡子。怪不得外面那些人都用奇怪的眼神望我,才欲招呼,便即躲了,大概是見到我唇下、頜下發青,懷疑只是相貌酷肖之人吧。
於是先對楊司饎笑笑,便即朝向沈妃,叉手行禮。沈妃緩緩轉過頭來,擡一擡手:“不必多禮,請坐——掖庭之中,不敢暢談,既得逃出,我正盼望你來,說說廣平王和奉節郡王的狀況呢。他們見在何處,可都還康健嗎?”
李汲定睛一瞧,這沈氏的容貌與在司饎時已然大不相同了。一是換了身潔凈衣裳,頭發也梳理齊整,不再首如飛蓬;二是把面孔洗凈了,原本面頰上那一大塊胎記不翼而飛——應該不是隨便拿煤灰塗的,那樣很難長久瞞人,不知道是用了什麽秘法——還薄施了些脂粉。
此刻看來,此女容色稍嫌憔悴,卻不掩舊日艷麗,看上去也不甚老,估計頂多三十出頭罷了;雖然仍著粗服,儀態卻極雍容,果然有書香門第出身,並得嫁入皇家的貴婦人風韻啊。
李汲也不客氣,當即屈膝跪坐,然後就稟報沈妃:“兩位殿下都極康健。廣平王為兵馬元帥,統領十數萬大軍,最遲明日便可入城,自會來與殿下相會;至於奉節郡王,分別時還在雍縣,如今或已跟隨聖人,還駕西京去了吧……”
隨即說起自己和李適的交往,以及李適如何思念母親,如何哀懇祖父李亨,派自己前來洛陽尋找,等等……至於李俶有想過老婆嗎?李汲壓根兒就沒感受到,所以也不瞎編。
沈妃聽他說起兒子的音容笑貌,不禁感傷,珠淚瑩瑩而下,急忙轉過頭去,提袖擦拭。李汲得了此空,趁機請問:“阿措哪裏去了?她此來受何人指派,如何能夠與殿下相識啊?”
小丫頭究竟是怎麽跟沈妃搭上線的呢?李汲對此深表好奇。
沈妃得李汲所救,能夠生出掖庭,且即將與丈夫、兒子重逢,心中萬分欣悅,因而對這個小年輕頗感親近,諸事皆不隱瞞,便說:“阿措本名崔棄……”
李汲不禁暗道:果然是姓崔啊!
“……她與我也算是舊識了,不過……”略頓一頓,反問道:“此中情由,頗為曲折離奇,你可要聽麽?”
李汲連連點頭:“還請殿下開示。”
沈妃雙眸略略朝上一擡,開始回憶往昔:“這事啊,還要從開元二十五年說起……”
李汲略略心算,這開元二十五年麽,乃是……整整二十年前!不會吧,那小丫頭瞧著面嫩,難道竟然比我年歲還要大麽?!
“……那一年的秋季,西京發生了一樁大事,竟然有人潛入宮苑,盜走了不少的珍奇……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開元二十五年,那時候沈氏十一歲,尚且待字閨中。其父名叫沈易直,任官大理正,故此將老婆、孩子都從東都洛陽接到長安來住。
——沈氏家族雖出吳興,但先祖沈勰因為侯景之亂,早就北投中原了,先後仕官周、隋,最終落籍東都。
且說這一年的秋季,朝廷開科選士,普
天下的學子齊聚長安,市井之中,熱鬧倍於往常。就中有一個常州——今改晉陵郡——青年,熟讀典籍,志在明經,與沈氏乃通家之好,於是抵達長安後,便即投刺拜謁,寄住在沈易直的府上。
當時沈妃年紀還小,不到出嫁的年齡——一般情況下以十四五歲為始——故而家中管束不嚴,常有機會面見這位青年士人。據說此人容儀頗佳,體格強健,允文允武,而且滿腹經綸,沈易直考以典籍,竟不能難,就此得到了府中上下的一致好評。
此人亦自以為今科明經必中也。
要知道從開元初年開始,因為天子重詩賦,所以進士科日益顯耀,明經科逐漸衰微,加上世風走向浮華、頹靡,導致報考進士科的士人擠破了頭,報考明經科的卻寥寥無幾。但那位青年偏偏認定,唯有熟讀經典,才能以聖人之言治理好國家,乃專一致力於明經;且既負才學,競爭者又少,那豈有不中之理啊?
再者說了,沈易直為從三品大理正,也算高官顯宦了,則有他舉薦,又能增加一重保險。
所以沈易直要那青年好生呆在自家府中,溫習功課,那青年卻當耳旁風——反正我水平足夠了——既從東南偏遠之處,來到這京師繁華之地,自當飽覽市井風情,方不負今歲千裏北上啊。因而他三天兩頭偷跑出去閑逛,沈易直反覆規勸也不肯聽。
然而就在考期將近之時,禁中突然遭逢盜匪,被偷去了不少的奇珍異寶,而那青年,也整整一日一夜不曾歸府。等他回來後,整個人都仿佛失了魂似的,面如土色,體似篩糠,旋即打包行李,辭別沈易直,便直接出城返鄉去了。沈易直盤問緣由——究竟為了什麽,你竟然不打算科舉了——他卻三緘其口,終不肯言。
就此一去,再無相見之期,沈氏也逐漸將之拋在了腦後。誰想等她嫁入廣平王府,並且生下了李適,將近十五年之後,某次卻在其兄沈震口中,再度聽說了這個青年士人的消息。那回是歸家省親,沈震偶爾說起:“近日聽聞一樁奇事——殿下可還記得某人麽?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沈妃向李汲講述前情,李汲越聽越是迷糊,這故事不知道要怎樣才會關聯到阿措……啊不,崔棄哪?他尋一個空擋,插嘴詢問沈妃:“這士人姓名,殿下不能見告麽?”
這人究竟姓甚名誰啊?你其它事兒都說得很清楚,甚至於有些過於詳細了,偏偏不肯提起此人姓名,是何緣故?
沈妃微微一笑,卻不回答,只是自顧自說將下去——
“家兄對我說,前日崔少尹過府,竟說識得此人,曾相逢於蜀中也……”
沈妃沒解釋,但李汲估摸著,所言“崔少尹”就是指的崔光遠,因為那家夥曾經做過唐安郡(蜀州)治唐安縣令,便在此任上,抱緊了楊國忠的粗腿,從而一路升遷,最終得為京兆少尹。三年前叛亂爆發之時,崔光遠恰好出使吐蕃,歸來不久,便逢上皇棄都而逃,行前升其為京兆尹,把個爛攤子交到了他的手上……
當日沈震轉述崔光遠的話,說崔光遠素來喜歡結交江湖異人,曾在唐安令任上,有一青年來投,展示技藝,能飛檐走壁,輕捷有若飛鳥,便以厚禮養在府中。其後不久,又有一名吳中士人過蜀,與同輩共受崔光遠的宴請。酒席宴間,崔光遠請其所豢異人獻技娛賓,將次到那擅長輕功之人,吳中士人見而大驚,私語崔光遠說:“此巨盜也!”
於是崔光遠便設計擒下此人,詳加審問,並使與吳中士人對質。
沈妃當日聽其兄說到這裏,便問:“所言吳中士人,便是昔日曾寄住我家的某人吧。”
沈震笑雲:“殿下心思機敏——正是某人啊!”
東一個青年,西一個士人,全都不說名字,聽得李汲暈頭轉向的,只能在心裏先給他們起個代號,免得聽岔了。沈氏通家之好,那個曾經打算考取明經科的士人,不如叫他“某人”;而崔光遠豢養那個會使輕功的,則不防就叫“巨盜”好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原來某人昔在長安,寄住沈府,等待科舉,他也不打算再多覆習了,就成天跑去各坊閑逛。某日於街中見二少年,身著麻布大衫,趨近作揖,態度非常恭敬。但某人仔細打量,卻毫無印象,詢問之下,果然是認錯了人。
數日之後,又再遭遇這二少年,對他說:“前日認差,不意再得相逢,這也是緣分吧。今日我等宴客,卻缺一位陪賓,不如請先生同往,也可聊表我等的歉意。”反覆懇請,某人無奈,隨之而行,經過數座裏坊,最終抵達東市內一家非常隱秘、清幽的雅舍。
早有數名少年在內迎候,與此前二人相同,都是二十歲上下。便即引某人入座,珍饈百味,遍陳於前。其後諸少年屢屢出門觀望,似候嘉賓,一直等到午後,才說:“來矣。”
於是簇擁著一輛鈿車,直入院中,來到堂前,珠簾一卷,出來一名白衣女子,看似十七八歲年紀,梳著婦人之髻,身段極為裊娜,容貌也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